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线路起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新区火车站,途经苏州高新区、姑苏区、苏州工业园区,贯穿沪宁城际铁路苏州新区站、呈西北-东南走向 。线路全长36.12千米;共设置31座车站,是苏州市轨道交通东西走向重要集散路线。本项目标段包含苏站东路站、临顿路、平河路、拙政园、悬桥巷、苏州大学六个站点、全线依托于BIM+数字化加工技术,进行预制分段和现场施工误差测控,实现装配式施工。
建设单位: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轨道公司企业级BIM技术应用体系结合本项目模型应用标准建立项目级策划方案,遵循计划先行、咨询管理、平台支撑为原则,从组织架构、人员、软硬件、等方面为BIM实施提供保障。
通过在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全专业模型创建、设计问题检查、管综优化、管线支吊架设计、预留预埋洞口、机房预制化加工、综合承载系统深化、装饰排板深化、复杂节点工序模拟,大型设备运输模拟等。基于BIM模型对复杂结构的可视化分析,验证项目可行性和规范性;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为BIM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装配式安装提供实施保障。
3D扫描:在施工阶段运用3D激光扫描技术逆向建模,与土建模型进行比对、获得土建梁、板、柱与模型偏差数据,正revit模型。同时可获得土建施工误差数据,为后期机电及装饰施工提供数据支撑。
综合承载分析:在本项目装饰吊顶摒弃了早期转换层的做法,引进更为先进的综合承载系统。将吊顶连接件与机电支吊架
进行有机结合,避免装饰吊筋与机电管线及支架干涉问题、使装饰吊顶原本错综复杂的龙骨结构简单化,整齐美观且节约材料。
参数化建模:对装饰构件进行参数化建模、包含各类连接件如三角铝板、铝方通、铝扣板等顶面不同材料的固定方法。细化了构件与综合承载的连接方式以及铝板之间的连接关系,墙面铝板以及干挂石材的固定方式等应用。
预制机房:对BIM+预制加工摒弃了传统机房施工工序复杂、周期长、质量难以控制等弊病,将BIM应用于机电管线预制加工,并在工艺流程上加以改进,在精确计划、精确施工、提升效益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确保设计和安装的
准确性、提高安装一次成功率、减少返工、降低损耗,节约了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