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角色是“老师”,常年默默无闻耕耘在三尺讲台,如春雨般滋润心田,如阳光般温暖明媚,对孩子有着用不尽的热情与耐心,他们,就是“身边的好老师”。一起来看——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 曹莹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有54名西藏班学生,高原孩子个性自由不羁,生活习惯有别,缺乏学习自信。西藏班班主任曹莹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结合“一句应对挫折的话”小步快走,帮助学生扫清该句子中的语言障碍,教会学生每个汉字的写法和含义,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型的基础上,复述背诵句型。
有孩子读到“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直面困难”时,举手示意好多汉字看不懂、学习太难。曹莹会在学生本子上,一笔一划写下学生不懂的汉字,告诉学生可以从形象上去记忆汉字的结构。慢慢地,西藏学生能够脱离书本,复述大段认识挫折、应对挫折的理论和方法,增强了对学习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每天课堂学习结束后,孩子们都会在《成长记录上》写下课堂感悟和收获。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老师在我身边,教会我一个个汉字,还让小组同学帮助我巩固新学的汉字,我硬着头皮读汉字、读句型,没想到,读了几遍,就读进了头脑里,我渐渐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做成事的人。”
在提升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同时,曹莹格外注重红色浸润和思政育人,她带领孩子们每天阅读红色革命故事,编排红色故事剧,积极参加服务活动,引导西藏生在帮助他人、服务集体、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历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当地文化,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坚持“严格管理与人本关怀结合、尊重民族习惯与维护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结合、传播科学先进文化观念与保持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专门编订适用藏族学生的校本教材,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生活上真诚细致关心关爱,增进了西藏学生“雪域高原水乡情,汉藏一家祖国亲”的爱国情怀。今年3月,学校被授予“苏州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试点学校”。
昆山震川高级中学 王建珍
6月12日,高考后的第三天,按惯例,高三的老师和学生们大多各自休整,不到学校了。昆山震川高级中学高三(1)班却不约而同齐聚班级,特别热闹。
从教三十四年,做了三十二年班主任,这个班是王建珍老师带的最后一届学生,原本今年二月就正式退休的王建珍坚持与她的学生在一起,直到高考结束。于是,师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彼此送别,祝福新一段旅程的启航。
开场依旧是师生都熟悉的方式熟悉的场景。只是这一回,由老师提问学生改为了学生提问老师。三年的朝夕相处,对于他们可亲可爱可敬的王老师,学生们心底里一直藏着很多的问号。
王老师是如何做到有一双“透视眼”,可以第一时间洞悉每位学生的内心感受,做到对每位同学的喜好特点了如指掌的?王老师到底多早起床能够永远保持早晨进班级第一名的记录?又要教学,又要管理班级,一直忙个不停的王老师回家后几点能休息?这一刻,随着毫不保留的一问一答,师生间的深情厚爱,潮涌翻滚。
投身教育三十四年,王建珍早出晚归,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几乎占据了她生活的绝大部分。除了时间上付出,更多的是用心用情。
她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业务上认真钻研,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抓好基础,提升能力,激趣觅味,注重合作,启发引导”的教学风格。她是化学组教学业务上的“主心骨”“领头羊”,课上得好,班主任带班更是“有一套”。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王建珍好像一个“魔法师”,总是能与她的学生一起摘取一个又一个荣誉,不断走向优秀。
每一个与王建珍搭班的人都会被她的乐观开朗所感染,在大家的心目中,王建珍就是那个可爱可亲可敬的充满活力的人,像太阳一样周身散发着能量与温暖。
“她身上有一种天然的磁力,特别的和蔼可亲,特别有活力,我们都被感染到了。她在学科上面也很专业,一直在带着实验班,题目的解析非常的深刻到位,平时我们遇到困惑时也都会去请教她,她联动着我们整个化学组,让我们像个大家庭。”沈玉红老师说道。
带着学生锻炼的是她,悄悄给饭卡里充钱的也是她,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的是她,课后与学生说“体己话”的也是她。她是年轻老师口中可爱的大姐姐,也是同学们心中最可信赖的“妈妈”。
“她把班上每一个同学都当成她自己的孩子,我成绩也不是很特别突出,但是她总是能关注到,在我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我,毕业了我最舍不得她了。”学生朱桢欣说道。学生王子豪表示,王老师与我们的关系,就像镁与锌的置换反应。“镁加锌离子可以置换出锌和镁离子。王老师散发的各种真善美、乐观积极把我们那种向上的心给调动出来了,也置换出了我们的美,我们也绽放了。”学生林蔚然附和道。
对此,王建珍表示,她很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真到了退休的时间她的心里其实很是伤感。“看到学生那种蓬勃的快乐,感受她们的活力,我就觉得自己有成就感。”王建珍说。她的快乐来自学生,看着一届一届学生长大成才是她最开心的事,而她最荣光的事是桃李满天下,学生能为社会做贡献。
苏州市实验小学校 张敏
“长大后做一个像自己的老师那样的好老师,让自己的学生也能像自己一样幸福。”是张敏老师在童年时代就萌生了的一个愿望。
21岁那年,张敏终于圆了教师梦,她满怀着喜悦和激动第一次踏上讲台。这一晃就过了二十几年。从教生涯中,她把这样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她努力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孩子,使自己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使他们朝着更好、更美、更善的方向前进。
几年前,张老师任教五年级的学生。班里的孩子个个都个性十足,让他们服你、听你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班里有个比较特别的小姑娘,因为某些原因十分敏感,很在意别人的言语,但是又不信任任何同学,常常为了一些无谓的小事大发脾气。同学们对她的评价就是“一个宠坏了的孩子”,要么和她水火不容,要么唯恐避之不及。
张敏知道后,积极给她创造了一个敢想、敢说的氛围。
小姑娘与同学争吵了发脾气了,张敏就带着她去教工休息室,让她尽情哭诉,而老师就做一个倾听者。了解了孩子的内心后,张敏知道她的心里也很苦闷,因为她期望有朋友,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有的时候就会有一些过激的表现。
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给学生平等对话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谈话之后,张敏老师默默地关注着她,见她发呆便走过去和她聊聊;每遇到烦心事了,都会开导她,帮她找找解决的方法。
为了缓和她和同学们的关系,张敏一边教着她与人相处的方法,推荐好书让她从书中吸取力量,一边和其他学生讲述她的成长故事,协助她成为和同学沟通的桥梁,也帮助她找到能理解她、能宽容她的孩子。
时间久了,自然能以心换心,以爱换爱。一向对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妈妈,逐渐地也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对于孩子的点滴变化,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原本每天放学妈妈最怕来接孩子,因为要听到同学、家长、老师的各种告状,现在接孩子放学也变得乐在其中了。
小姑娘毕业后,总会抽空给老师发微信,有时告诉老师她在网上写小说,最近粉丝秒长;有时告诉老师她为新班级设计了班徽,请老师提意见;有时告诉老师她家的仓鼠生了一窝宝宝;前几天又告诉老师竞选课代表落选了……每当收到她的信息,张敏都开心的不得了,因为知道她过得很快乐。
二十多年来,张敏的角色也不断在变化,由过去班级的“管理者”转变为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她继续努力着成为一个这样的老师,如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角落,如春风,拂去学生心灵的每一粒尘埃,如细雨,滋润学生的每一寸心田。在琐碎的教学中体味着平凡,在时光的流逝中感受着幸福。
苏州外国语学校 王佳佳
近日,苏州外国语学校一位老师“火”了,她的《我从地铁站捡了个初中生回家》的故事被全网点赞。
有一天,王佳佳下班回家,在地铁站看到一对母子正在争吵,她毫不犹豫上前劝说,得知妈妈是因为孩子学习问题生气,一时冲动带孩子出来租房想让孩子单独住学校旁边时,热心的王佳佳顺势表示自己家就有空房间,不如先让孩子住自己家,并向家长出示了工作牌。得到他们的信任后,王老师与家长交换了联系方式将孩子带回了家。
回家后,王佳佳安排好这位孩子学习,并打电话给孩子妈妈,邀请她来家里聊一聊,还同她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期间,王佳佳一直鼓励她、开导她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这样才能给孩子带来力量。在她的耐心开导下,慢慢地,这位妈妈焦虑情绪缓解,最后母子开心地回了家。
此后,王佳佳经常和这位妈妈交流,分享很多学习方法,教她如何和孩子心平气和聊天,如何陪伴孩子。在相处过程中,这位妈妈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对此她很是感谢。
苏州外国语学校的老师们听说了这个故事第一反应都是:“像是她干的事儿!”原来,王佳佳平时非常热心而且很温暖,充满着正能量,周围的同事纷纷表示和她在一起很快乐。
王佳佳的学生们听了她的故事也表示:“这就是我们的王老师”。他们说,王老师很特别,很温柔,上课特别有趣……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课堂,王佳佳潜心研究公开课、论文、教学设计,频频在国家级、省、市平台获奖,为了提高板书技能,她每天坚持练习简笔画,平时她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生日那天,学生们还偷偷为她准备惊喜。
在王佳佳看来,每个孩子花期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家长们要静待花开。她平时会学习心理学方面知识,为了更好地和家长沟通,她也被家长和孩子们称为“全能型老师”。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心中有热爱、脚下有力量,做一个有温度的引路人,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