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究发现,收藏可以一夜暴富!”近年来,古玩收藏的热度持续升温,收藏能暴富的言论甚嚣尘上。然而,古玩收藏品销售市场龙蛇混杂、乱象丛生,高仿、假拍、代理费诈骗等层出不穷。老年人拥有一定的积蓄,对古玩有兴趣,且因信息获取有限和鉴别能力较弱而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主要目标。
“银发一族”成收藏品诈骗首选
信息不对称、情感上孤独、渴望投资增值,是老年人入坑的主要原因。
“警察同志,有人说帮我卖字画,收了我的钱,我可能被骗了!”2024年11月,一位70余岁的老人急匆匆地到派出所向民警寻求帮助。
原来,这位刘大爷之前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称是某拍卖公司员工,说能将字画等收藏品进行高价拍卖。刘大爷手里正好收藏有字画,听完后便动了心。随即,他带着自己收藏的三幅字画来到对方提供的地址,并现场听从工作人员指引交纳了1万余元鉴定委托费。
十余天后,对方工作人员与刘大爷联系,称已找到买家,随后刘大爷再次前往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拍卖藏品预计可获利100余万元,但需提供身份证及银行卡复印件并签署保密协议,还要提前向拍卖机构缴纳16万余元的保证金。
听到工作人员称其藏品价值如此之高,刘大爷随即便准备回家取钱。幸好刘大爷的子女发现了他的异常,通过交谈后怀疑老人被骗,遂到派出所报警求助。
了解情况后,民警针对诈骗团伙展开行动,终将嫌疑人一举抓获归案。经审查,这些犯罪嫌疑人通过拨打电话的方式寻找有意出售收藏品的老年人,以高价拍卖为由收取鉴定服务费、保证金骗取老年人钱财。
很多老年人对收藏有着较高的兴趣,将其视为不错的投资方式。但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极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一旦上当受骗,给老人自身及家庭都会造成危害。
究其原因,很多老年人对收藏品市场和金融理财知识了解有限,对一些高科技仿制的古玩无法区分真假。同时,他们不熟悉收藏品市场的价格波动规律,容易被诈骗分子所谓的“升值空间”误导。
有些老年人因子女不在身边,内心比较孤独。诈骗分子的嘘寒问暖正好填补了他们情感上的空缺。不少老年人希望自己的积蓄能够保值增值,为子女减轻负担或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而诈骗分子所描绘的高收益投资正好迎合了这种心理。
业内人士:
靠“捡漏”一夜暴富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网络拍卖真假难辨,零元起拍,实则“托价”挣钱。
艺术品拍卖,曾经被认为是“高大上”的话题。不过,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拍卖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今,在互联网上,艺术品、收藏品拍卖平台不少,但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收藏品爱好者王力表示:“网络拍卖利用的就是大家的捡漏心理,我自己的拍卖经验可谓是血的教训。”
前一段时间,王力对网络拍卖可以用痴迷来形容,但是收到货后,他发现不少是假的。
王力曾在网上拍了一块和田玉石把件。当时,从拍品图片看,不见一丝石纹,商家文字描述也很简单,只是说“略显结构”。然而,他收到货后发现了问题。“在灯光下查看,可以看见玉石中间有一个切面,明显是两块玉石拼接而成,只是外表打磨光滑而已。”
“网络拍卖想捡漏,概率大概是千分之一。就算拍上了,也得人家发的货确实是拍中的货才算。”经常参加网络拍卖的李某说。
他表示,自己曾在网上拍了两截木头,大约10公斤,商家描述称是印度小叶紫檀,当时的价格是650元。
“刚开始,我以为自己捡到漏了,高兴了好几天。可是等收到货之后发现,实物不仅和拍品图的照片不匹配,而且还不是紫檀。”李某说,“我一收到货就看出来是假冒印度小叶紫檀的赞比亚血檀,两个很像,但是价格恐怕有百倍之差。”
收到的货与拍品描述不符,李某要求退货时,却遭到拒绝。“卖家反复强调‘货品已经拍出,概不退换’。”李某说。
无奈之下,李某想让拍卖平台介入,得到的答复却是要有鉴定证书,并且在7天内提交。李某嫌鉴定麻烦,只能自认倒霉。
业内人士表示,古玩市场尽管存在机会,“捡漏”的可能性却非常低,大多数情况下,真正的珍稀古玩都已经被专业收藏家或博物馆所拥有。避免被骗的最好方式是,努力学习古董文玩的知识,不做一夜暴富梦,避生“捡漏”贪念。
古玩收藏里那些“翻新”的“小伎俩”
普通收藏人士不要盲目跟风,多看多练多积累经验,以平和心态收藏鉴赏。
多位鉴定人士介绍,近年来艺术品造假手段不断翻新,涉及陶瓷、玉器、青铜器、字画及其他。
目前书画市场出现了水印添墨、电脑刻章、装裱做旧、陈旧宣放格临摹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作伪手段,一些“高仿画”的欺骗性相当高。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古玩收藏骗局花样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虚假宣传限量版收藏品。诈骗分子会声称所推销的收藏品是限量版,极具升值潜力。但这些限量版的说法往往是没有根据的。
——打着理财旗号进行误导。诈骗分子会把收藏品包装成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他们会混淆收藏品投资和正规金融理财的概念。正规理财有明确的监管和风险评估体系,而收藏品投资本身风险极大,其价值受到市场需求、真伪、保存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诈骗分子故意隐瞒这些风险,只强调收益。
——利用名人效应和虚假鉴定。诈骗分子会伪造一些鉴定证书或专家签名,让老年人相信这些收藏品是真品且有很高的价值。一些假的书画作品会配上所谓的“知名书画鉴定家”的鉴定证书,而这些证书其实是诈骗分子自己制作的。
——免费鉴定和评估。不法分子会声称自己是专业的鉴定师,提供免费的古玩鉴定服务,然后故意夸大物品的价值,诱导收藏者以高价购买更多藏品或是支付高额的后续费用,如拍卖费、保管费等。
古玩收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件藏品背后都可能有着独特的故事和历史渊源,理解这些背景需要广泛的历史、艺术和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