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根据该方案,苏州入选港口型、生产服务型两项国家物流枢纽。
苏州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太仓,依托苏州(太仓)港区和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而建。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东临长江、南接上海,拥有“港口+铁路”双枢纽优势,重点建设“两枢纽两中心”,即服务长江经济带的集装箱江海联运枢纽、辐射“一带一路”的公铁水联运枢纽、联动长三角的航运物流运营中心、面向全球的供应链运作组织中心。苏州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地处长三角地区核心位置,位于苏州市区,设有两个片区:东区位于工业园区,以现代物流园为主要载体,包括公共仓储区、供应链物流区、国际贸易区;西区位于姑苏区、高新区,以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高新区综保区东区保税物流园、传化公路港等为主要载体,包括国际多式联运区、保税物流区、智慧仓配物流区。是长三角区域生产物流设施规模最大、载体能级最高、通道网络最全、供应链集成最优的物流枢纽。
近年来,苏州坚持物流枢纽、产业发展、空间规划有机融合,科学编制建设方案,充分发挥优质资源服务能级。
一是把握政策导向,全力对上争取。通过积极争取,除了此次入选港口型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外,苏州还被列入国家综合型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国家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承载城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国家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资质载体。
二是坚持系统谋划,强化顶层设计。印发《苏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2023-2035)》《苏州市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开创了国内物流发展和空间布局“两规合一”的先例,明确了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此外,《苏州市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即将印发实施,将为苏州物流业发展提质降本增效再添动力。
三是畅通物流通道,优化运输结构。构建高等级内河航运体系,全市航道通航密度全国第一;优化公路运输通道,全市高速公路面积密度全国第五;苏州中欧班列稳定运营十余年,连续三年发运量超500列;提升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创成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苏南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四是强化主体培育,夯实发展基础。成立港航集团国资主体,积极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大力引进外资物流企业、总部型和平台型物流企业等;培育壮大一批根植苏州的“精专型”“供应链管理型”“综合型”物流企业。苏州现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69家,省级认定物流业企业技术中心24家,物流上市企业3家,4A及以上物流企业75家,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13家,省级重点物流基地16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五是促进产业融合,创新业态模式。苏州列入全国供应链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城市,张家港和物润船联分别入选第一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名单;4家企业入选“江苏省智慧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培育低空物流应用场景,全市开通吴江枢纽中心至苏大未来校区等低空物流航线35条。
此次,苏州成功入选港口型、生产服务型2项国家物流枢纽,将有利于苏州建设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组织枢纽,有利于增强优质资源集聚引领,进一步发挥枢纽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全市物流资源使用效率。此外,苏州还将持续健全“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物流枢纽规模经济效应,促进物流资源集聚、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推动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商贸业深度融合,引导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重大生产力布局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