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为破解流动摊贩管理难题,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疏堵结合”原则,开展“换位跑一次”行动,探索流动摊点治理“三赢”新路径,让“流动的烟火”与“城市的文明”同频共振。
破流动摊贩“规范疏导”之题。在“换位跑一次”行动中,执法大队执法队员至昆山开发区路面一线,代入周边居民、外来打工人群等多类群体的视角,围绕市容秩序管理要求,综合考量周边居民生活便利性与生活配套设施完善性等要素。体验过程中发现,流动摊贩虽因缺乏管理,影响周边市民的生活环境,却也有一定的便民需求。同时,部分流动摊贩有意向入驻疏导点规范经营,但目前区镇的固定疏导点摊位数还不能满足需求。对此,市住建局(城管局)按照“分类施策+精准疏导”治理模式,结合市民需求、摊点业态、周边配套等情况,提出柔性引导、固定疏导点建设和临时疏导点建设三类疏解方式,细化制定《昆山市流动摊贩就近临时疏导指引》,指导属地管理部门科学、合理布局便民疏导点。通过“定区域、定时间、定标准”的精细化管理,既让1100余户摊贩规范经营,又有效保障周边居民生活需求。11月21日以来,昆山全市累计新增临时疏导点位66处,可容纳摊贩1891名,目前全市共有疏导点94处,可容纳摊贩约2850名。
拓农贸市场“经营活力”之源。“换位跑一次”后,综合周边市民、摊贩意见建议,执法大队拓宽思路,积极挖掘农贸市场等场所资源,探索开展错峰早市、潮汐夜市。2月13日,会同市场监管局召开农贸市场疏导点协调会,邀请15家农贸市场负责人参加会议、座谈交流,鼓励农贸市场因地制宜设置潮汐夜市,缓解流动摊点疏导压力,凝聚城市烟火气,同时提升农贸市场的经济效益。座谈会上,有疏导点经营经验的负责人分享了运营情况和经营心得,与会市场负责人中一半以上表示有建设错时疏导点意向。经过多方协调,陆家镇友谊菜场错峰夜市率先试营业,可容纳摊贩21个。“错峰夜市的营业,对我们市场的流量也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目前报名入驻的人数远超现有摊位数,未来我们将根据经营情况,扩大容量,让更多流动摊贩能来‘安家落户’。”友谊市场负责人王经理表示。
解居民群众“环境痛点”之忧。“以前下晚班回家,路口有很多摆摊占道经营的,一些消费者还会把垃圾弄得到处都是,地上也有油污。现在买吃的方便多了,居住环境也更好了。”住友谊市场的王女士回忆。友谊菜场错峰夜市试营业前,周边居民频频对流动摊贩问题投诉举报,虽然经过教育劝导、守点整治后有所改善,但治标不治本。“如何让环境痛点变身文明风景线?”在“换位跑一次”行动中,执法大队队员带着问题与市场方、摊贩、市民进行充分沟通,并推出规范环境卫生管理的要求,联动属地推行定时、定点的管理方式,让“烟火气”更添“文明范”。设置夜市疏导点后,周边流动摊贩入驻农贸市场经营,现场餐车根据规定的经营区域井然有序摆放,摊主王师傅说:“以前我们在马路边上流动经营,也不是很爱惜周边环境,在卫生上是欠缺了点。现在有了固定的经营位置,有种自己家的感觉,收摊后也要把东西都清理掉才离开。市场方对我们实行规范化管理,会要求我们做好保洁工作、配置好垃圾桶,我们摊主也明显觉得环境卫生更好了。”
从“无序占道”到“规范经营”,从“环境痛点”到“文明亮点”,昆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通过“换位跑一次”的治理智慧,实现了“小摊位”撬动“大民生”的转身,实现了摊点经营者、周边居民、农贸市场经营者“三赢”的良好局面。下一步,执法大队将持续深化流动摊点治理行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温暖底色。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729号
